
10月14日,有消息透露,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实验学校的一名老师要求《学校供餐学生满意度调查表》只能填写“满意”或“满意”。目前,区教育局已重启匿名问卷调查,力争真实听取学生意见,确保调查过程的完善和公平。联合调查组将跟踪调查结果,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根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五部门2025年1月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建立食品安全满意体系,组织开展师生评价,对学生进行至少一次评价。每学期,将评价结果予以公开,并作为整改依据。但在铁西区实验学校,本应公开征求意见的调查问卷却成了“标准单”,老师的指示取代了学生的真实感受。此类操作看似维持光鲜亮丽的外表,实则堵住了问题反馈的关键渠道。餐饮企业如果没有听到负面评价就会失去改进的动力,教育部如果没有了解事实可能会做出“误导”的决定。最终,每天捡盘子的孩子们都是受害者。主要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诚信和品格的培养。当教师逐步教导学生“改变”他们的真实态度时,他们对于传达“假装可以通过”的错误认知至关重要。这种隐藏的损害比食物的质量更严重。 C孩子从此可以怀疑表情的含义,甚至学会“经得起检验”的欺骗技巧。事件曝光后,当地公安局迅速开展匿名调查,并誓言追究责任。这种回应值得肯定,但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提出:为什么制度的实施没有成型?从以往的案例来看,校园食品检测的变化往往与责任轮换有关。一些学校直接将满意度数据与奖惩挂钩,导致基层为了规避风险而“造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建立食委会等很多监督机制,让家长和学生真正有发言权。我们还需要改变评价逻辑,也许以“解决问题率”而不是“满意率”作为评价的主要部分,让学校更e 面对负面评价。校园餐盘上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教育的良心。自2024年开展“学校伙食”专项整治以来,全省共投入103亿元改善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明灶”覆盖率达到98.5%。这些硬件的升级必须与畅通的舆论渠道相结合。如果只注重表面工程而不注重真正的反馈,那么再先进的设备也只是一个摆设。如果鞍山市教育局的整改能够升级为“匿名常态化评价+问题公开+限期整改”的长效机制,橡皮或许不再是掩盖问题的工具。教育没有谎言的余地,孩子的品味骗不了任何人。当问卷中的每一个选择都能被认真对待,当“不愉快”才能真正促进动态变化才能真正滋补学校伙食,实事求是才能增强教育底气。文字|吴瑞虎
编辑:王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