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观考察孝感、咸宁、武汉的博物馆、乡村、科技和产业创新平台。明确指出,湖北“努力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努力谱写湖北中国式现代化篇章”。它对湖北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定位、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大胆铭记使命重托和希望,一年来,湖北坚持以支点建设引领大局,开拓新局面,扎实推进“七大基本战略”,全面提升“七能”。荆楚大地充满生机和发展动力。 2024年11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邀请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示范案例和科技创新成果,了解促进科技创新的举措,并与科研人员和企业领导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要求湖北“开拓创新、推广科技”。武汉创新研究院:11月6日见证从“1到100”的跨越。湖北“尖刀”工程关键技术项目展览正在筹备中。与一年前相比,所有展览都进行了“迭代升级”。比如去年推出的“劳动一号”人形机器人,现在又多了一个新“朋友”——“荆楚”系列人形机器人。短短10个月,“荆楚”系列人形机器人已实现4次迭代,分为两大品类相关内容:服务机器人和工业应用机器人。不仅可以服务于文旅、政务等生活场景,还可以应用于装配、检测、运输等工业场景。现已实现批量生产。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亲眼目睹的科技创新成果中,有华中科技大学费鹏教授团队研发的“完全自主打造的3D光片病理检测仪”产品。一年后,这一成功应用于多家科研机构和医院,产品多项指标达到全球领先。彭飞和他的3D光片病理检测仪从实验室走到生产线,然后应用。今年,湖北多措并举,有效打通“科教融合”“最后一公里”。以费鹏所在的汇冠生物为例,该成果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验室研发出来的。为了帮助其走向生产线,在孵化初期,创新园青年就已经提供全周期支持,提供示范阶段、政策引导、100万元投资;数十家专业园区服务机构提供从专利布局到市场对接的一站式服务。紧接着,光谷产业投资与扬子江创投进行接力投资,无创研究院积极对接验证平台和应用场景,让飞鹏团队的科研成果不断取得突破,下个月,汇冠生物将迁入生物城创新园二期的4000平米空间进行更大的研发。发展条件会更好。下一步,他们将扩大人员规模、劳动力规模、制造业规模,“希望真正为科创留下湖北这片沃土”。飞鹏说道。此外,记者还参观了“尖刀”项目成果展览。正如网上看到的,记忆棒、高端医疗设备、航天关键零部件等,这些我国一直依赖进口、人力资源有限的科技产品,如今却被刻上了“湖北制造”的独特烙印。涵盖汽车、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多个关键领域的42项硬核成果亮相。这些成果不仅突破了各自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而且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主导产品。这背后,湖北构建的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联动发展的“接力式”支撑机制。部门科技部门力争技术突破,工业部门推动应用示范,打通转型成功“最后一公里”。从“找尖刀”到“磨尖刀”,再到如今的“亮尖刀”,这些沉甸甸的成绩背后,是全省800多个日日夜夜的集中攻坚,也是“五个”接力机制共同突围的努力。近年来,湖北先后出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创新17条措施”,设立种子基金,指定50个研究机构,形成了成功的局面。今年前三季度,湖北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8.7%,增速比上半年加快8.1个百分点。目前,湖北已建立了科技矩阵f“1个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0个湖北省实验室+163个国家创新平台+545个新型研发机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六次到湖北考察。光谷是总书记考察湖北的地方。在这里,他为科技与时代的变迁绘制蓝图,重新引导方向。光谷的令人瞩目的蜕变,是湖北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生动体现。这片热土为何充满生机?从光谷看湖北,驱动核心力量的变化是什么?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颜帅认为,过去一年,湖北科技创新热点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热情,主要秘诀在于构建多维度、全链条的创新生态系统。首先,这是“灯塔”指南。大学和科研院所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创思想和技术。二是培育“生态”。政府通过精准的产业规划“引导”,通过“服务员”服务营造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制度环境,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型之路。最终,“雨林”蓬勃发展。各种创新主体汇聚在一起,如树般生长,形成充满活力的产业集群。更重要的是,以光谷开发为例,湖北放弃了传统“工业岛”的打造,转向“城市露营、人群聚集、生态培育”的发展模式。通过整合工业和城市的结合,绿地、学校、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基于民生福祉的发展成果,不仅留住人才,而且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呈现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现代图景。 2024年11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梦县博物馆参观秦汉竹出土展时强调,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加强文化资源保护。肩负保护和促进文化变革与发展的使命。云梦博物馆:为何成为“回头客”之地?走到云梦县博物馆,人流如织,成了常态。今年以来,博物馆已收到7件0万人次观众,其中参观两次及以上的“回头客”2万人次,相当于去年的流量。从“看一遍”到“看一遍又一遍”,是文化展示方式的深刻变化。记者看到,在大厅的互动体验中,参观者可以点击简条与历史人物对话,体验秦朝法律的精髓;在博物馆新建的小剧场里,演员们清晰地表演了《一封家书》,让人们直观地了解了《黑府木简》背后的历史;不远处,楚秦文化街的简朴寿剧之旅,让人们在解谜的同时感受历史之美……“我们不仅展示文物,更是诠释文明。”水虎地法律博物馆馆长侯黎明表示,博物馆正在对每一张纸条进行原文、翻译和深入解读,让观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文化要“活”,就必须“传承”。湖北以“荆楚文化遗产延续工程”为指导,推动文物与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创作深度融合。日前,湖北省博物馆联合全国11家文化机构、博物馆推出“略读中国”展览,一批未曾传承的竹简与文化纽带此前首次向公众展示的中国简《过关费书》被认为是最早的“AA制度”;汉简的《美食菜谱》是第一本记载古代美食技艺的“米其林”菜谱。m 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振兴,同步加强长江文明起源研究和传播,构建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总体合力;围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努力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达到万亿级。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湖北省博物馆接待游客量已突破400万人次,同比增长11%。未来,湖北将持续推进考古公园升级改造,推动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创作、旅游场景深度融合,让更多荆楚文化走进全国、走向世界。上午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抵达咸宁嘉鱼县。第一站是考察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在此,他勉励当地干部群众走科技、质量、品牌之路,进一步搞好蔬菜种植这一富民产业。他强调,湖北要“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全面再生活”。嘉鱼:白菜“三级跳”正值收获季节,嘉鱼十里蔬菜长廊绿意盎然。今年,“青玉”、“冬青”等三个白菜新品种在当地选育成功,推广面积4.2万公顷,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今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46万公顷,预计产值64.4亿元。数字的背后,是沉重的获得感。时间记者发现,变化有很多。村民朱文清从“农民”成长为“产业人”。今年,他学会了无人机、菜地、防蝇作业;他也从单纯种地,变成了“土地流转租金+工作工资+年终分红”的“三薪”职业农民。这得益于潘家湾镇重点种植蔬菜项目,总投资近2.7亿元,集冷鲜、冷加工、功能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土地上长出了四邑村的诊所,可以提供更多诊疗服务,还可以做心电图,数据一键传到县医院,蓝图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一切都互联了。精爱四航向浩力坤吴桐徐伟毅摄影:王雷朱哲君郭玉明田长林中杰郭明臣毛杰余毅袁如成编辑:刘瑞军谢雅静编辑:石露琪安王思思
编辑:吴家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