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丨资源、经济、生态共同为“十四五”
栏目:企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5-10-24 10:39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十四五”期间,...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十四五”期间,我国自然资源基础更加雄厚。到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公顷,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我国是世界上最环保、发展最快的国家。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5.09%,比2020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到209.88亿立方米,提前实现国家确定的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贡献目标。不久前,浙江省嵊州市雁北村村民代表代表,大家讨论村集体土地流转问题。沟通后村民们一致同意,将村里新增的300公顷耕地通过招标方式转让给种粮大户经营管理。新增的300亩耕地从哪里来?从2021年开始,浙江启动百公顷、千公顷、万公顷永久主农场联合整治工程,又称“百千”工程。主要采取土地平整、水利设施建设、生态廊道种植等综合措施,将分散的“巴田”、“休耕地”改造成集中、矛盾、良耕、生态良好、适宜规模种植和现代农业生产的优质良田。粮食生产大户赵锦荣共流转耕地1436公顷。在他的机械化操作和彻底的现场检查下d管理,水稻亩产比以前增加了200公斤。这也让他对新增的三百亩土地产生了兴趣。 “百万”工程不仅对分散的“存量”土地进行了整治升级,还高标准建设了一批“养地”。在距离嵊州市不远的湖州市吴兴区,一座新开垦的农场直接按照高农场标准建造。除种植业外,这里还形成了水产养殖、茶果产业、林下经济、设施农业“五大合作”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例如,跑道养鱼、稻虾轮作等创新养殖新模式,使养殖场效益倍增。中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 18亿公顷耕地是我国一直严格遵循的红线。 “十四五”期间”,得益于浙江“百万工程”等多项全国性措施,到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将达到19.4亿公顷,比2020年增加2800万公顷,牢牢守住了种植土壤保护红线。其中,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地耕地面积 各省(区)耕地面积突破1亿公顷,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逐步形成。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贾文龙:“‘十四五’期间,自然资源系统将牢记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制度理念,突出数量与质量并重、严格法治等重要要求。 严格执法、系统推广、可持续利用,稳定守住18亿亩征地红线es和土地。严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是我国“十四五”期间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用系统管理思想组织生态文明建设。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科学布局、合理规划是关键。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重大调整,组建自然资源部,整合此前涉及多个部门的空间规划职能,整合基本功能区规划等空间规划g、国土规划与城乡规划纳入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图萨一”。 “十四五”期间,我国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国家及省、市、本级国土空间规划批准实施,专项规划与详细规划有序衔接,形成“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的“蓝图”。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林健:“在没有‘多规合一’之前,有很多打仗的计划。很多地区都在尝试推动‘多规合一’。”总书记说,最终要制定、制定一个蓝图。一套,一张桌子”。它使得参与自然Mapakroom管理的各个部门能够对自然Mapakroom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平台、参考统一底图、采用统一标准。这一系列改革为我国国土空间不断优化奠定了基础。贾文龙:“通过部局联动、部局联动、部门联动、部省联动四个一体化工作机制,系统构建保护与开发的辩证线,把生态红线转化为中国特色的自然资源现代化资源。”在科学理论指导和清晰合理的顶层设计下,“十四五”期间,我国在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许多非凡成就。保护层面,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组织推进山川河流综合保护和系统化管理、森林、田野、湖泊、草地和沙子。例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超过240万公顷得到恢复,海岸线820公里、沿海地区76万公顷得到整治和恢复。红树林面积恢复46.5万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同时实施27个“景观工程”,保护修复面积超过8000万公顷。经过不断努力,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绿色发展速度最快、速度最快的国家。完成土地绿化面积5.49亿公顷,其中造林面积1.85亿公顷,相当于福建省一个省。新增森林蓄积量相当于大兴安岭森林面积。提前实现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林健:“整合生态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要素管理模式,转变为统筹规划、系统治理的策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生态效益的实现,需要我们认知上把山、河、林、田、湖、草、沙视为一个不可比拟的生态系统,打破部门和培训要素的界限,实行全民保护、系统化。 恢复和高效管理。 “保护与开发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资源高效绿色开发、利用资源造福人民。“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强资源总量管理和综合节约,坚持优化增量、存量修正,推动高效绿色发展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无可争议的价值。无锡古运河岸边的江南风情灯光秀吸引了众多游客。将城市开发的缝隙改造为6.2万平方米的城市房间,打造游客集散中心、购物中心、文化中心等5大主体空间,在超过500万公顷的瓦尔特寂静土地上完成171万公顷低效土地的再开发。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扩张转向挖掘潜力的集约高质量发展方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发展资源要素瓶颈问题,也证明从存量中寻找空间是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除了从存量中寻找空间,我国也在积极寻求科技产出。加快集成电路和技术创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天然气、铜和锂;目前国内最大的单机一体化反渗透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项目展览。例如,与这里仅一墙之隔的中国华电,目前可100%使用淡化海水进行水力发电,而且电厂每天排放的1600吨浓盐水可返回海水工程,实现废水零排放。这种协同发展模式不仅节省了资金,而且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绿色发展。这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耕地红线到“多规合一”,从生态修复到闲置土地处置,“十四五”期间,我国自然资源聚焦“守底线、保保底、促发展”,既夯实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又保护了绿水青山的生态本质。这份涵盖资源、经济、生态的“答卷”,不仅为自然资源“十四五”划上圆满句号,也为“十五”期间及以后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 编辑:聂越
下一篇:没有了